樱科羽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维度之间企划设定集】维度之间世界线(天凌科工视角)

(已获原作者同意发布)


1.历史背景资料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而人类终将走出摇篮。——

那是很多个世纪前了吧……伴随着太阳系内各殖民地逐渐实现生活自给与经济独立,地球上的传统经济结构彻底解体。尽管地球上的各传统航天大国曾经试图阻止殖民地的独立,但是历史的潮流是无可阻挡的。面对天生就与轨道和太空打交道的新一代太空指挥官,传统地球上的战略逐渐被新一代战术代替。星舰的规模越来越大,而新一代指挥官们对操控它们显然更得心应手。拉格朗日机动,远程导弹攻击,伴随着殖民地更开放的思想而出现的更先进的科技与武备……终于,传统纪元24世纪的月球轨道空域上,传统地球国家联盟的舰队溃败,传统地球国家从此不再是历史舞台上的重点。这一天被标识为新纪元的起点。在那之后,人口27亿不到的地球作为永久中立国成为了纯粹的轨道交易枢纽与大规模农业养殖基地。伴随着思想的开放与人类对外太空的更多探索以及基础物理的发展,人类逐渐揭开了这个宇宙更加绚丽的一面……

超膜理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人类传统纪元20世纪末的弦论与膜论,随着环日超级加速器投入使用,人类对它的关注逐渐多起来。接着,在新纪元2世纪的某个普通的一天(由于资料丢失,我们难以查找到详细的日期。据考证,此论文应该在2世纪43年5月至44年3月之间发布),一篇论文被以光速在星系中传递。这篇论文基本内容为对超膜宇宙的论证,表明我们看到的这一个三维空间、1维时间的宇宙是一个11维空间、1维时间的超膜宇宙的一个宏观投影,而且证明了相对论与量子场物理所说的,空间是在这个超宇宙上弯曲的,但是是无限的,折叠在超宇宙这个高维空间中,而一个超宇宙就是一块超膜,这个超膜是无边的,但是是有限的,阐述了多宇宙超膜重叠现象的存在,即超膜不止有1块,而是有很多块,其物理性质可能是不同的,而不同超膜之间可能有着交错和重叠,在重叠处宇宙会呈现出十分奇特的卷曲混合物理性质,并且在这个点在高维有可能实现2个超膜之间的转移。大多数这些交错点以被包裹在事件视界中的奇点的方式隔离起来,但是一些低能节点有可能以裸奇点甚至开放交错的方式呈现,在3维中甚至有可能投影为虫洞,并给出了证伪方法。这篇论文的实用价值被总结为以下几点:1,它表明如果善于利用超膜的天然褶皱,人类可能不需要那么大能量就能产生曲率泡,从而使所谓的“超光速航行”成为现实。当然,这不违背相对论,因为飞船相对曲率泡内部的局部空间速度可以是极低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曲率航行”更像产生一个小宇宙然后移动到某一个位置之后再与大宇宙融合。

2,它实实在在支持了多宇宙假说,使人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更进了一步。很多年后,人们才认识到这句话到底有多大威力。人存人存,悖论悖论,不过是土著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寻找敌人罢了。阿兹特克人会在乎海的外面是什么吗?古汉人会思考锅盖外面有什么吗?也许有人想过,但是也只是想过并被周围的人认为是疯子或者傻子而已。

论文作者安德斯-张不知道超膜本身是运动的,而且超膜间的相互作用比他想的大很多。他也不知道,超膜是时时刻刻在产生与消亡的。这在以后的许多岁月里面,被认为是科学“不足的美”。他在自己的笔记里面这样写:“这些超膜之间的距离十分遥远,而测量也证明超膜的曲率是非常小的,因此交错点是十分稀少的,而且大部分会以奇点的形式出现,要把他们从普通黑洞产生的空间卷曲中区别出来是几乎不可能的。”

当然,当时的人连产生曲率泡都很难,定向定距离产生与融合更是只停留在形形色色的假说与理论上。他们不会知道,并不很久以后,人类的几千亿人口就将因此减少足足70%。

 

——切勿良善地走入长夜——

新纪元4世纪82年6月5日   一个物理学家、工程师们永远会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曲率驱动原型机143号机“帆”号航行中失踪。

与第五批次中先前其他23台原型机一样,航行计划是从沃尔夫359到宝瓶座EZ,接近15光年。理论上说,在发射后不超过1个小时,沃尔夫359处的工程师应该就能通过搭建的曲率信息信道(微型定向曲率泡发生器,两两一组,通过手动设置坐标可以实现小型实体的互传并传递信息,但是当时的工程师们发现不知为何在尺寸放大到20厘米以上后运作渐趋异常  如今看来  想必是尺寸过大的曲率泡在干扰下失去自稳能力)接受到宝瓶座EZ处的成功讯号。但是,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反复的确认得到的结果无一例外:未接收到返回数据与飞行器本体。143号原型,从此永远消失在了这个时空。

接着2天后,工程师们发现了更为可怕的事:曲率信息信道完全无法使用了。根据今天尚且留存的资料,信道失效最初是在沃尔夫359出现的,然后朝周围扩散,速度远远超过光速。这个事件后来被称为“崩塌”。据推断,“崩塌”在十几分钟内就传播到了近15光年外的宝瓶座EZ。原本连为一体的信号通讯网络,在短短十几分钟内崩溃,破碎,人类被困在了一座座孤岛上。这时候的人类总人口是大约9.32E+7万人。

接着,是一段长达20年的信息空白期。在这段时间里,人们从最初的混乱与惊恐,逐渐稳定下来,开始面对、适应这个崭新的宇宙。部分资源匮乏的工业星系,因为缺少生活补给而产生了大规模的人道主义灾难。我们如今只能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后果是什么。

根据现今的推测,这台原型机在跃迁过程中偶然触发了一个超膜与超膜之间的低能交汇点,而这2片超膜本身又恰恰好作用力罕见的强(达到了理论上限的87.3%)而且物理基础定律是相似的。(据推测,相邻的超膜可能是在产生时同一片超膜在时间和空间上撕裂后的产物)

因此,两片本是同源的超膜的这个小小的触动点被激发之后超过了活化能的屏障,引发了在超膜高维上的一场“雪崩”。由于敏感点并不是孤例,所以一个激发的敏感点能引起其他敏感点的激发。“雪崩”导致这2片超膜在40%的位置发生了交融——出现了混合定律,而交融又以激发点附近规模最大。因此,这次事件直接摧毁了人类构建几个世纪的经济、政治系统与世界观。这次事件被称为“大灾变”——名副其实。面对这个与原先类似但是不完全相同的世界,人类只能努力求生。当人类的两个殖民地之间第一次重新建立联系之时,已经是大灾变纪元18年了。接下来的几年,人类重新尝试建立信道,有的成功了,大多数失败了。这时,人类总人口刚刚超过2.1E+7万人。许多殖民地直接被废弃,而面对新的空间探险队也毫不犹豫予以探索。

由于存在定律的过渡与突变带,这个新世界中出现了许多空间裂缝。裂缝附近的时空环境十分凶险,不亚于银心处的黑洞带。灾变54年,第一支探险队成功接近了殖民地附近最近的裂缝区域——罗斯128星附近的航域。在这里,人们发现了许许多多的前所未见的残迹:首先,是一种包含大量不稳定的卷曲空间能量的晶体。然后,是巨型的战争遗址——显然不属于人类,而是明显具有更高科技水平的种族。3年后,第一支试图穿越裂缝的探险队被复杂的时空环境撕裂。在之后的探索中,超膜之间的危险过渡带,被称为,维度之间。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总之,我们现在知道的是,人类在适应这个新环境上面吃了不少苦头。

大灾变103年,即2世纪3年,人类基本完成了对周围区域的探索与对自身结构的重建调整。裂缝与过渡带那边的世界,人类也有了基本的探索。在这段时间中,物理学基础理论的长足发展。首先,是动态超膜理论的提出与完善,然后是空间折叠技术的长足发展。

由于空间和时间是具有整体性的,所以折叠空间的时候扭曲时间也并非是遥不可及的事。

然后是超膜宇宙理论的完善。现今物理学认为,超膜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同时具有不同的能量从属等级,比如在宇宙诞生早期就有超膜融合的证据。这个理论同时描述了,2个超膜融合的激发在超膜中传播而激发与其他超膜敏感连接点的现象——即A与B的融合可能激发与B交错的C与B的局部融合。并且,天然的连接过渡带也是有可能存在的。同时,另外一些理论描述了上述能量晶体的产生、存在于利用。理论认为,这些能量晶体的能量产生于空间卷曲过程中被高度有序排列的常规物质,但是又包含的时空信息;换句话说,是一组包含了时空信息的普通物质构成的晶体。这些晶体中的能量似乎是可以被提取利用的,这些晶体似乎也可以人工制造。尽管我们至今仍然不是很清楚其中的原理,但是我们已经能部分利用其中的能源——转化效率很低,只有0.03%就是了……可以肯定的是制造它并不容易。由于包含了时空信息,所以也有理论预测它可以成为某种储存介质,不过几十年来对其的研究一直没有什么实质进展。以上这些是科学理论的巨大发展。

不过,在这个由多个超膜融合而成的混乱世界中,人类自保都是难事,更别说建立有序统一的行政机构。这代表着,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土皇帝”领导着局部地区——少则几百颗、多则上千颗恒星的星域。经过事实证明,更大规模的星域是难以自身维持稳定的,曲率航道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在这些稳定星域之间,是不稳定的时空交汇区,伴随着其他种族的影响。这同时也意味着,在稳定星域之间的区域,是犯罪与罪恶的天堂,亡命之徒聚集在这里干着不法的勾当。又由于不同星域的标准可能不同,星域之间的贸易总是困难重重。这对于有的星域的发展是不利的,对人类整体作为众多种族中微不足道的一员的生存也是不利的。这些总需要星域之间以某种方式联合起来,制定统一的标准,在某些时候互助以度过艰难时期——比如,2世纪57年的一次超新星爆发差点直接灭了战争时期的南英仙第二亚星域——因此,我们在2世纪71年有了星区联合星域联盟,SRCC。坦率地说,这是一个资本主义政治家们掏不干净的钱包强行造出来的一个垄断产业联盟与各无产阶级星域政府妥协的结果。不过无论如何,SRCC确实做到了人类星域内相对统一的制造标准。面对危机时,尽管有时候有顽固的资本家们挑事,但是庞大的无产阶级高学历知识分子集体使他们不能干得太过分,于是形成了一个不算太可靠的奇怪的制衡关系。总之,天凌科工作为一家私营的研究所出身的军工企业,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

评论

热度(4)